天津女排人才困局:以冠军底蕴破 “抢人” 困局
当天津女排在 2024 年世俱杯赛场斩获亚洲球队历史最佳亚军时,另一则消息却透着隐忧:2025 年 U 系列国家队集训名单中,竟无一名天津籍球员。这支手握 16 次联赛冠军、培养出 7 位世界冠军的 "十冠王" 队伍,正面临着人才储备青黄不接的挑战。在京沪两队凭借经济优势和政策灵活度频频招兵买马的当下,天津女排如何将辉煌的冠军底蕴转化为人才吸引力,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。
天津女排的人才困境并非无迹可寻。近年来,多位本土潜力球员外流现象触目惊心:U16 女排主力二传田艺萓因不堪训练压力转投北京,天津籍球员范泊宁因本地基层体校被取消而辗转江苏队崭露头角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2025 年各级 U 系列国家队中,天津籍球员集体 "缺席",这种人才断档与球队在成年赛事中的强势形成鲜明反差。追溯根源,2010 年代后期天津体育局为节约经费取消基层校队和体校的决策,直接切断了人才输送的源头活水,导致 "排球之城" 面临后备力量枯竭的危机。
与此同时,北京和上海的引才攻势持续加码。北京女排借助联赛转会政策改革,通过 "租借 + 引进" 模式组建豪华阵容,不仅从天津引进二传陈馨彤,更在二次转会中拿下丁霞、王梦洁等国手,靠 "黄金拼图" 策略首夺联赛冠军。上海女排则祭出 "金元排球" 大招,以 100 万美元天价引进俄罗斯天才少女费多罗夫采娃等外援,同时在青训赛场连续斩获 U19、U17 锦标赛冠军,形成 "即战力 + 潜力股" 的双轨布局。京沪两队凭借城市经济优势和政策灵活性,构建起 "高薪吸引 + 体系培养" 的人才虹吸效应,让天津传统的 "以赛代练" 培养模式遭遇严峻挑战。
然而,天津女排并非无牌可打。这支成立于 1956 年的老牌劲旅,拥有国内无人能及的冠军 pedigree:16 次联赛冠军、4 次全运会冠军、5 次亚俱杯冠军,更在 2024 年世俱杯创造亚洲球队最佳战绩。这份成绩单背后,是 "三从一大" 训练理念淬炼出的拼搏精神,是王宝泉教练团队 "慧眼识珠" 的培养智慧,更是李盈莹、王媛媛等球员从默默无闻到国手的成长轨迹。数据显示,天津女排累计为国家队输送 13 名国手,其中 4 人获奥运冠军、7 人成世界冠军,这种 "造星能力" 正是最核心的人才吸引力。

更值得珍视的是天津深厚的排球文化土壤。2023 赛季女排联赛中,天津赛区主场平均上座率达 70.14%,揭幕战更是提前两小时售罄门票,3500 名观众中不乏来自外省市的球迷。这种狂热的主场氛围不仅成为球队的 "第十二人",更营造出独特的职业荣誉感。正如奥运冠军袁心玥选择加盟时所言,天津 "良好的训练氛围、优越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善的管理体系",构成了吸引顶尖球员的软实力。从 10 岁被王宝泉发掘的李盈莹,到 12 岁加盟的王媛媛,天津女排证明自己拥有将璞玉雕琢成美玉的系统能力。
破局之道在于将冠军底蕴转化为人才培养的 "生态闭环"。当务之急是重建基层青训网络,恢复体校和校园排球体系,借鉴 "四小天鹅" 培养经验 ——2006 年出生的接应李荣钰、2008 年的主攻韩婉硕等新秀已入选 U21 国家队,证明天津仍具备人才孵化能力。同时可扩大 "人才进口",延续李盈莹(黑龙江)、朱航霆(黑龙江)等外省苗子的成功模式,将 "天津育,天津用" 的理念升级为全国性的人才孵化平台。
在引才策略上,天津需打造 "荣誉 + 成长" 的差异化竞争力。相较于京沪的高薪诱惑,天津可突出 "冠军基因传承" 优势,用李盈莹等本土培养明星的成长故事吸引潜力球员;借助 "排球之城" 建设东风,与政府合作推出人才保障政策,解决球员升学、就业等后顾之忧;利用世俱杯亚军带来的国际关注度,搭建与海外联赛的交流通道,为球员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。近期引进的多米尼加接应塔皮亚和俄罗斯副攻费蒂索娃,也可成为技术交流的桥梁,提升本土球员视野。
mk体育,mksport,mk体育直播,mk体育网天津女排的人才困局,本质是传统体育强市在市场化浪潮中遭遇的转型阵痛。当北京的政策红利、上海的资本优势成为引才利器时,天津最宝贵的财富仍是六十余年积淀的冠军文化和培养体系。从赵雪琪教练临危受命挽救球队,到王宝泉打造 "五连冠" 王朝,再到李盈莹们在赛场上的坚韧不拔,这些精神内核正是吸引真正热爱排球的人才的磁石。重建青训根基、优化引才机制、放大文化效应,天津女排方能将 "十冠王" 的辉煌历史,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竞争力,让 "排球之城" 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。
发表评论